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传统工艺衍生设计 |
课程类型 |
○综合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
学 时 |
64 |
学 分 |
3 |
教学方式 |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传统工艺为讲授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经典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与文化进行了知识的解读、文化内涵的分析,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法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展开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及活化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分析
依托本课程的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平台,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资源,重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目标相一致,将课程思政元素总体划分为“品、融、造”三个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资源,构建四个项目、八个专题的教学内容,用实际案例带领学生赏析优秀作品、以工艺与产品相融合实践设计方法,线上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线下用实践及反转课题进行技能的培养,用项目夯实并践行思政内涵,形成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具体内容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总体目标
图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内容的重构
四、代表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融红色之魂——传统工艺衍设计方法(项目三)
对应章节:第三章 非遗文化衍生品的设计方法
本次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体现在“长征精神”,通过案例教学解读设计作品与长征精神的关联要素, 用情景化方式进行隐性思政,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对党忠诚、克服困难的坚决勇气。
• 教学目标
1.思政目标
对标“融”与“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案例教学,解读“长征精神”,让思政元素隐蔽渗入,实现对学生红色文化的了解及价值观的认同,并以提升专业能力为载体,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工 匠精神。
2.知识目标:
(1)熟悉文创产品衍生设计的方法(基础知识);
(2)掌握文化层级分析法(拓展知识)。
3.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层级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设计产品的迁移能力。
4.素质目标:
(1)实现“育智”与“育人”深度融合,具备文化自觉意识;
(2)通过往期优秀作品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设计专业的视角观察社会现状, 让设计活动融入生活,使设计具有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
• 主要内容
1. 文化层级的分层方法;
2. 设计要素的分层方法;
3. 文化层级与设计层级之间的逻辑转译
• 教学设计
1.导入课堂
学生按照分组就坐,借助智慧工具扫描签到、完成出勤统计,如图 3 所示。
图 3 学生智慧工具签到、出勤统计
2.回顾——线上知识解读与答疑
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其更多的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形成互动,以学生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与认知知识点,既培养自我思辨的能力,又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形式。
教学中导入市场红色文创商品设计案例如下图4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目前产品的特色,进一步思考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
图4 案例展示市场现有红色主题文创商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3.探究——拓展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
教师设计疑问环节,学生反思参与讨论分布弹幕,获得设计认知的反馈信息。学生对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思考,给出该主题设计应具备哪些设计要素,并获得词云,如下图5所示。
图5 “弹幕”形成词云,获得学生认知反馈图
4.讲授——进入核心知识讲授环节
教师进行CPD文化产品设计方法的理论讲授,分析文化层级与设计层级。并进而引出红色文化应该遵循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图6),帮助学生对“长征精神”进行解读与诠释。从而反思该精神如何迁移为设计文创产品的视角要素。
图6 基于CPD理论红色文化入文创产品实践路径
5. 剖析——教师展示模型案例素材
图7教师对融入“长征精神”优秀设计作业模型案例进行展示与剖析
• 考核与评价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组与组内评、教师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的主题定位以及文化层次的应用进行点评,发现设计亮点与创新点,鼓励学生深入思辨;观察学生对社会现状的洞察力,积极引导设计实践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设计定位的价值与意义。
• 教学反思
将线上相关教学案例与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联系、整合,目的:在促使学生将知识强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再次强调培育德才兼备、具有理性思维和研判能力的应用型设计类人目标。
案例二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品传统之道——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
对应章节:专题三: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该内容对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品”,即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讲述与展示,了解蓝印花布的技艺种类、技艺特征,依托“三层三知”教学理念,从非遗技艺视角了解行业现状及产业现状,并完成专题三的知识模块。
• 教学目标
1.思政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蓝印花布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展现新一代传承人对民间技艺传承与坚守的信念、对地域文化的自信与文化传承的自觉。
2.知识目标:
(1)熟悉蓝印花布的技艺方法(基础知识);
(2)了解现有行业现状,及蓝印花相关产业类型(拓展知识)。
3.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设计产品的迁移能力。
• 主要内容
1.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概述
2.蓝印花布的历史
3.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4.蓝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 教学设计
1.导入课堂
通过视频连接(图8),进入直播间,开始本次南通蓝印花布的介绍与展示活动。
图8学生教师与非遗传承人连线进入直播间
2.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选择
以教师+非遗传承人协同教学方式,进行相关工艺的制作与展示(图9)。
图9 线上进行蓝印花的技艺展示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腾讯会议直播平台,师生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实时的讨论与互动(图10),解答学生问题,增强了代入感与吸引力。
图10 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互动
• 课堂习题或过程检测设计
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后,进行设计调研与总结,制作PPT进行汇报(图11)。教师通过学生在线参与的活跃度及汇报的ppt,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考核。
图11 学生分组进行设计调研的ppt汇报与方案展示
1.课堂习题
根据非遗传承人的讲解与展示,结合前期设计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实践。
要求:设计对象的地域属性与美学特征突出;文创产品与工艺特点的匹配度高。小组制作ppt,进行设计方案的汇报。
2. 检查标准
课程 目标 |
考核内容 |
评分标准 |
90-100 (优) |
80-89 (良) |
70-79 (中) |
60-69 (及格) |
0-59 (不及格) |
项目三 |
线下 课堂表现 |
线下课堂表现优秀,提问积极,回答正确。能够很好的支撑课程目标。 |
线下课堂表现比较优秀,提问较为积极、回答较为正确。能够较好的支撑课程目标。 |
线下课堂表现基本优秀,提问基本积极、回答基本正确。能够一般化的支撑课程目标。 |
线下课堂表现基本合格,提问不够积极、回答不够正确。勉强能够支撑课程目标。 |
线下课堂表现不优秀,提问不积极、回答不正确。不能够支撑课程目标。 |
设计调研作业汇报 |
图12 终结性评价内容及标准
• 教学反思
1.工艺种类及内容教多,直播时间的把控方面不太容易做到,前期策划需详细;
2.课堂还需要多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3.部分同学课前知识储备不足、预习不充分,后续需要继续加强课前课后督学。
• 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教学特色
1.联系非遗传承人,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将其高度融入到本章节的知识点中,践行教学的“两性一度”要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夯实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设计实践进行铺垫。
2.让前期教学成果反哺于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利用前期设计实践优秀获奖作品为教学案例,进行模型展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学生的抽象认知到具 象转化得到了有效的迁移,体会更加直观与丰富,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3.精选教学案例,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合。结合非遗传承人的亲自讲述、组织内容进行讲解,让思政元素隐性渗透,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创新点
1.教学方法的创新。依托非遗传承人与教师协同教学,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平衡与耦合,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2.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紧扣“三层三知”进阶式教学策略,章节的基础概念知识以线上自主学习为主,高阶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线下课堂完成。有选 择性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在提升教学方法的兼容性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构建与认知。
3.教学成果的活化与创新。将前期教学相关成果引入课堂,对原有的静态成果以案例的活态形式进行展示,充分发挥成果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变得具象而生动,更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