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课教师(教师团队)简介
《旅游学》作为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开设以来重点建设的学科核心课程,主要面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本科学生开设。近年来,课程团队按照教育部“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对课程进行了进一步地改革创新,并将思政与课程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旅游学》于2019年获批江西省课程育人共享计划项目、2020年获批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2022年获批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于2020年获得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三等奖。
《旅游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目前有8位教师组成,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研究生学历5人人;50岁以上教师3人,40--49岁4人,30--39岁1人,整个团队的职称结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合理。本教学团队改革创新意识强,注重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能力培养,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成果突出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带头人乔秋敏,从事教学工作近二十年。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承担《旅游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工作,她注重课程建设,担“课程思政背景下《旅游学》“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情景模拟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等 3项省级教改课题。实施3年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发表教研论文4篇,参编教材2部。
二、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旅游学 |
课程类型 |
○综合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
课程性质 |
●必修 ○选修 |
学 时 |
36 |
学 分 |
2 |
教学方式 |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
|
|
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目标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意识、生态意识及乡村振兴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素质)。把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内容,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目标: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在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对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初识旅游、职业认同”“认知旅游、快乐体验”“认知行业、肩负使命”“感受未来、发展有我”四个板块。不断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与创新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和谐统一,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的一流人才。
四、课程思政元素与融入点
章节 |
专业知识点 |
思政元素 |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式 |
第一章 初识旅游 |
知识点:走进旅游、何谓旅游、旅游与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类型、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 |
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制度自信 |
实施:从诗词、电影、家乡的变化挖掘素材,以旅游体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和认识旅游,塑造旅游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 |
第二章 旅游的前世今生 |
知识点:古代旅行、近代旅游、现代旅游、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
思政元素: 开拓创新、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 |
实施:从张骞出使西域到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树立“开拓创新”的发展目标。 |
第三章 自由随性的旅游主体——旅游者 |
知识点:旅游者的概念、实现旅游活动的主客观条件、旅游这的主要类型; |
思政元素: 优良品德、制度自信 |
实施:从休假制度的变迁、旅游活动人数及类型变化中,使学生明确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四章 千姿百态的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
知识点: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 |
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
实施:从江西山江湖工程、乡村振兴策略中,引导学生爱国爱家,作为未来的从业者应该切实承担起守护家园的责任和使命。 |
第五章 瞬息万变的旅游媒介——旅游业 |
知识点:初识旅游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区、旅游产品; |
思政元素: 爱岗敬业、制度自信、开拓创新 |
实施:从大国重器——C919大飞机、中国高铁、粤港澳大桥、故宫文创中寻找素材。使学生了解旅游发展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变革对旅游工作带来的影响,培养其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 |
第六章 规范和专业的 旅游组织与管理 |
知识点:旅游组织、我国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标准化、旅游信息化; |
思政元素: 遵纪守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
实施:从智慧旅游中、5G应用中寻找素材。探讨旅游标准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对旅游信息化的理解和运用,强化旅游管理的风险意识。 |
第七章 扑朔迷离的旅游市场 |
知识点:旅游市场概述、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 |
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
实施:从旅游大数据中寻找素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全局观)全面了解旅游发展环境,在旅游市场营销中实事求是,具备个性化创意思维。 |
第八章 旅游业的美好明天 |
知识点: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的环境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美好明天; |
思政元素: 哲学思辨、家国情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实施方法:从两山理论、精准扶贫、大众创新创业中寻找素材。 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职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 |
五、代表性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一)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绿水青山,同护家园——旅游资源的保护
2.对应章节:第四章 旅游资源
3.课程讲次:第3节 旅游资源保护
(二)案例教学目标
思政 目标 |
1. 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对比,引出“旅游资源破坏”原因,讨论解决问题对策,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因此建立护绿水青山,建美丽家园意识。 2. 加深学生对“富强”、“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3. 引导学生从守护绿水青山、乡村振兴事迹中汲取能量,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情怀; |
知识 目标 |
1. 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 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 3. 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相关措施。 |
能力 目标 |
1.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资源保护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开发和保护对立统一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
(三)案例主要内容
1.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2.观看视频①《大美中国》——兵马俑原来是五颜六色的http://tv.cctv.com/2020/09/29/VIDED2918nPB1Aw66H1nHBAs200929.shtml;②《探秘档案》——庞贝古城为何神秘消失?https://v-wb.youku.com/v_show/id_XNDA1MjMzNDgwMA==.html;
结合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物古迹存在哪些生存的危险?
3.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8月,一段游客踩踏七彩丹霞岩体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显示,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行走在七彩丹霞岩体的表面,其中一名黑衣男子把鞋脱掉拎在手里,光脚踩在岩面上,并不时在嘴里说着“我破坏了6000年的(原始地貌)”。
2018年8月,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一位游客不顾劝阻,执意翻越栈道护栏,踏入保护区内拍照。
4.游客最爱“到此一游”;长城刻字这一不文明行为可真是年年声讨年年有。2021年3月,3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城墙上乱刻乱画。2023年同一天同一地点又发生同样的事情。说明“到此一游”的习气,在有些人的心里还是根深蒂固。长城保护专家曾经痛心地表示,被乱刻乱画毁坏的城砖基本无法修复。
近年来,长城保护力度逐年增强。除了加大宣传,还是要加快处理速度、加大处罚力度。对心怀侥幸刻意为之的刻字者,必须以更有震慑力的手段,让这些人像被刻画的城墙一样感到“切肤之痛”,心中有规则,心中有敬畏,再不敢伸手、不会伸手。
岁月无情,长城正在慢慢衰老,她的脆弱一点一点在展现。倡导保护旅游资源、爱护环境,做文明旅游使者。
(四)案例教学设计
1.导学阶段
(1)情景导入:你理想中的家乡长什么样?
(2)名言导入: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人合于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和如今都得到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3)事件导入: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3例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刻画城砖行为被列入。根据《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经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评审委员会审定,将该3名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记录期限为3年。
总结: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进一步强化旅游保护应从自我做起,文明旅游,严控自然风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课堂辩论:2006年10月6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立即吸引来广泛关注。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2.研学阶段
(1)查阅“到此一游”、旅游不文明等对旅游资源破坏的相关文献和新闻报道,分析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的主要原因,指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积极防范,从案例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示?
地质专家对破坏的地质地貌进行鉴定,被踩踏山坡长约200米,宽度约1米,其中中间一段踩踏严重,破坏了保护层。保护层已经无法人工修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风化作用。
旅游资源易损,保护警钟长鸣。猎奇、旅游要有道德底线,无知不是触碰法律底线的借口,违法必将受到严惩。
(2)查阅江西保护绿水青山的案例。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倡导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3.拓展阶段
学生阅读学习通讨论模块推送的《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发展》,自行选择资料中所提及的至少2个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各地在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经验(结合江西鄱阳湖生态文明进行分析),并思考如何从我做起,捍卫生态文明。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次课将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和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线上学习通数据进行教学评价。
(六)考核评价方案
1. 诊断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问卷调查、测验、讨论、个别学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进行鉴定,并结合摸底的学情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诊断结果发现学生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设计,确定后续教学的重难点。
2. 形成性评价: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检查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数据如视频、课件、章节测验、主题讨论,观察线下课堂活动如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况,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日志,动态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终结性评价:根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结果,通过阶段性测试对学生一定阶段的情感、知识、技能的学习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结合专项问卷调查的形式,补充反馈课程教学成效。
(七)教学总结和反思
教学总结
1. 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教学工具素材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度和专注度,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气氛热烈,课堂效果明显,知识传输效率提升;
2. 融合生态文明、绿水青山,进行旅游资源保护的课程思政教育,充分理解旅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定位,牢固树立“家国意识,乡村振兴”的理想理念;
3. 拓宽行业广度,增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探索;挖掘专业深度,提高课程挑战性,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升站位高度,增加学生对旅游从业的使命感、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
1. 本次思政案例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预期目标,但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安排松紧程度还有待调节,时间控制方面还需加强;
2. 本次案例设计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辩证关系,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生态观和文明意识,课堂上还需多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
3. 案例内容拓展了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基本符合当前学生实际水平,但部分同学课前准备不足,课前的线上自由讨论热度不够,后续需继续加强课前课后督学;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探究式案例学生的分析深度仍不足,说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还有待加强,后续课程还应继续注意引导和训练。
案例二
(一)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坚定信念、科学创新 ——共创旅游美好明天
2.对应章节:第八章 旅游的美好明天
3.课程讲次:第三节 旅游业的美好明天
(二)案例教学目标
思政 目标 |
1. 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强化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意识,培养勇于迎难而上的精神。鼓励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成就旅游业的美好明天。 2. 培养学生科学发展的意识以及以创新为导向的旅游从业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锐意进取、持续创新的精神,增强其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 |
知识 目标 |
1. 理解并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驱动因素的相关问题; 2. 结合案例,理解并掌握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因; 3. 结合案例,熟练掌握旅游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能力 目标 |
1. 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能够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的预判能力; 3. 培养学生结合实务热点,开展旅游策划实践活动的初步能力。 |
(三)案例主要内容
1.解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努力解决旅游产品“好不好、满意不满意”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2.“幸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提出,他强调“我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经济支柱”。 旅游是生活的调味剂,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让人们为自然旖旎,对人文的厚重而喝彩。
(四)案例教学设计
1.导学阶段
(1)问题导入:课前观看视频《这十年·幸福中国——一场古与今的沉浸式对话》。观看后提交观后感,遴选优秀作品并公开分享。培育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自力更生意识。
(2)数据分析: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规模为9.02亿人、农村人口规模为5.09亿人。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强,消费结构宽,是旅游的主力军。
2021年有过旅游经历的消费者中,73.6%进行周边城市短途旅游的,67.7%进行本地旅游,跨省长途旅游50.0%。
新冠疫情背景下,旅游业如何破茧成蝶?未来旅游业应紧结合互联网+,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提升旅游质量,守住幸福惠民底线,坚守富强、文明、创新的发展立场,扎实做好旅游接待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幸福产业的幸福提升作用。
(3)新闻导入:播放《乌镇智慧旅游服务是如何创新发展的?》讨论乌镇如何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全面完善的指挥旅游体系,实现乌镇新的飞跃,打造形成一个崭新的“中国水乡古镇翘楚”,从而赢得市场。
引导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文化自信,敢于创新, 实施“ 脱胎换骨” 式的系统改造, 使得古老文化和文明重新焕发生机。用生活化、趣味化方式,让旅游普通游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不忘幸福产业工作的初心,守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2.研学阶段
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强调旅游行业人员职业责任、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该如何与世长存,青年一代该如何行动起来?
3.拓展阶段
(1)阅读学习通推送的文献:中国旅游业未来五年的十个确定性,思考未来五年,如何才能保证旅游业能切实服务于社会公众,旅游业能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2)课后分组任务,通过检索旅游+,研究分析我国“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扶贫、旅游+生态等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探讨对于各行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瞄准学科前沿和关键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次课将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和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群组学习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线上学习通数据进行教学评价。
(六)考核评价方案
1.诊断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问卷调查、测验、讨论、个别学生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进行鉴定,并结合摸底的学情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诊断结果发现学生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设计,确定后续教学的重难点。
2.形成性评价: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检查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数据如视频、课件、章节测验、主题讨论,观察线下课堂活动如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况,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日志,动态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终结性评价:根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结果,通过阶段性测试对学生一定阶段的情感、知识、技能的学习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结合专项问卷调查的形式,补充反馈课程教学成效。
(七)教学总结和反思
教学总结
1. 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实现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教学工具素材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度和专注度,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高、气氛热烈,课堂效果明显,知识传输效率提升;
2. 融合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进行旅游发展趋势的课程思政教育,充分理解旅游在老百姓幸福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定位,牢固树立“富强,民主、文明”有我的理想理念;
3. 拓宽行业广度,增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探索;挖掘专业深度,提高课程挑战性,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升站位高度,增加学生对旅游从业的使命感、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
1. 本次思政案例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预期目标,但教学内容偏多,时间安排松紧程度还有待调节,时间控制方面还需加强;
2. 本次案例设计有助于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展观和创新观,课堂上还需多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
3. 案例内容拓展了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基本符合当前学生实际水平,但部分同学课前准备不足,课前的线上自由讨论热度不够,后续需继续加强课前课后督学;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探究式案例学生的分析深度仍不足,说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还有待加强,后续课程还应继续注意引导和训练。